
1925年10月10日扬帆证券
故宫博物院成立
这座历经明清两代王朝的
皇家禁苑
自此变为
向全民开放的文化殿堂
今年
她迎来了自己百岁华诞
2025年,假期里的“故宫红”。摄影:金良快
9月30日起
故宫博物院分别在
午门-雁翅楼展厅
神武门展厅
和乾隆花园
精心举办三个展览
将故宫博物院的百年历程凝聚其中
“百年一遇”的大展
最不缺的就是明星文物
光明日报带你一起看大展
↓↓↓
午门-雁翅楼展厅
“百年守护——从紫禁城到故宫博物院”展
从195万余件馆藏中
精选出的200件(套)文物
向世界展示中华文明永恒魅力
“天字号”文物:掐丝珐琅太平有象
百年大展的开锣文物是一对掐丝珐琅太平有象,在一众明星展品中称不上惊艳。但“天”字编号,标志着它是博物院首批拥有“身份证”的文物。逊帝溥仪出宫后,清室善后委员会(故宫博物院前身)将各宫殿文物按“千字文”编号清点。首先从乾清宫开始,宫内文物为“天”字号。由此,宫藏成了院藏。
这两件乾清宫里的文物扬帆证券,其实还实现了一次精准的百年对望——1925年10月10日,故宫博物院宣告成立,紫禁城由皇家私产变为国家公产,乾清宫是最先开放的区域之一。100年后,百年大馆驻足回望,依旧是“天字号”开头。
书画类展品名作云集
《清明上河图》全卷展出,成为最吸睛的展品。“几乎每隔10年,它都会压轴展出,但每次讲述的故事不一样。”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、策展人徐婉玲介绍,20年前,它补全了宋代风俗画脉络中的关键一环;10年前,它以《石渠宝笈》中经典文物身份亮相;今年,它是百年院史的“代言人”。2015年,这幅画上了热搜,关键词是“故宫跑”。越来越多的人希望走进故宫博物院,一睹它的风采。
《五牛图》是目前所见最早作于纸上的绘画,曾被八国联军劫出国外。20世纪50年代初,在周恩来总理的关心下,从香港拍回。回宫时,画面蒙尘,有大小洞蚀数百处,靠文物修复师妙手回春。
《伯远帖》,五行笔迹尽展东晋风流,也是“香港秘密抢救文物小组”成功抢救的珍贵文物之一。归国游子、海外华人、教授、农民……华夏儿女齐心,帮助韩希孟绣宋元名迹图册等文物顺利回宫。一辈又一辈文物修复师耐住寂寞,融东西之技,守护遗芳。而这些,是采访时故宫人提到最多,也最希望被观众看到的展厅故事。
神武门展厅
“故宫文物南迁纪念展”
用100余件(套)档案文献
及珍贵文物重现万里归家路
“逃难”的文物被仔细包裹
装在木箱里翻山越岭
展柜里的《北平故宫博物院古物馆南迁物品清册》第一卷,边角虽有些许污渍,但能清楚地看到“金二八○73之1龙泉暗花大盘一件”“三九五35定窑蕉叶觚一件”等文字……
当年故宫博物院古物馆南迁文物共计2631箱,散氏盘、嘉量等青铜重器,以及王羲之《快雪时晴帖》、宋徽宗《听琴图》等书画名品,皆在清册目录之列。
旁边的《北平故宫博物院图书馆南迁物品清册》,记录着1415箱古籍,其中文渊阁《四库全书》183箱计6144函,《古今图书集成》32箱计576函。
展览中的铜镀金象驮宝塔变花转花钟,是英国送给清帝的,原是宁寿宫的摆设,后在永寿宫钟表陈列室展出;抗战时期,它南迁至上海,后又至南京保存。
战国的绳纹青铜壶,原存颐和园;南迁时,它装在颐字第48号箱,曾存放于乐山安谷。
宁寿宫的松石绿地红彩蝠纹葫芦瓶,是公字4734号箱的南迁文物,曾存放于四川峨眉。跟它一起暂居峨眉的还有石青色折枝花蝶纹妆花缎女帔,这件帔的衣料是康熙年间苏州织造局的贡品,是装在寓字3216号箱迁来的
……
一件件文物共同见证了那段风雨漂泊的日子。
一只破旧的木箱独占一个展柜
“木箱编号是寓字3350号。一处封条上依稀可见‘廿二年四月八日’,说明它是第四批南迁文物,起运时间是1933年4月18日。”徐婉玲说,还有一处封条内容涉及日期和“吴玉璋封”,证明它曾迁存峨眉。而“寓”字号,证明这是文献馆在上海负责清点的箱件。
南迁路上,枪林弹雨,翻过车,也涉过水。幸运的是,文物没有被炮弹炸到。
仔细看,宜昌怡和洋行公函上注明——因搭载故宫博物院古物,船上只搭载少数人员,其他搭载一律谢绝。战乱中,“文物优先”的选择,并非个案。
文物南迁过程中,为护国宝,总有人挺身而出,接棒完成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规模最大、范围最广、历时最长、影响最深远的人类保护文化遗产的奇迹。
时任国立北平故宫博物院院长马衡后来说:“像这一类的奇迹,简直没有法子解释,只有归功于国家福命。”
宁寿宫花园
“天工匠心——宁寿宫花园的历史与守护”展
为观众系统性地呈现
宁寿宫花园的历史文化价值
与保护修复成果
宁寿宫花园又称“乾隆花园”,位于紫禁城宁寿宫区(今故宫博物院珍宝馆)西北隅,是乾隆皇帝为晚年生活构建的理想居所。花园面积虽小,却独具匠心,自南向北分为四进院落,共有27座风格各异的建筑,融会南北园林艺术精华,兼具文人雅趣与皇家气度,在中国乃至世界古典园林史上具有重要地位。
时逢故宫博物院百年华诞,修缮后的宁寿宫花园第一、二进院落向观众开放。
泛着光的壁纸
一进遂初堂,记者无意间发现西梢间墙上的壁纸似乎泛着光。走近细看,原来是上面印着的樱花图案在反光。工作人员介绍,在此次修复过程中,发现遂初堂在清晚期曾有过修缮,将乾隆时期的墙面壁纸几乎去除殆尽,仅在西梢间墙面隐蔽处,还留有一小块未被清理干净的残迹,上面还有多层壁纸叠压。这些纸张均印有蓝地樱花图案,是江南工匠根据日本进口的纸张仿制而成的。
通过科学检测与分析,修复团队梳理了樱花壁纸的制作工艺:在竹纸上,先均匀刷染植物染料靛蓝,再用雕版印制樱花图案。以此为基础,修复人员使用原材料、原工艺,沿用乾隆时期的图案,最终复原了这种独特的樱花壁纸,并将其重新裱糊在遂初堂西梢间的墙面和顶棚上。
23层材料厚度不超过1毫米
整个花园涉及的工艺还有很多,竹黄贴雕、点螺、双面绣、竹丝镶嵌、掐丝珐琅……每一种工艺的复原与使用,都堪称一个课题。
比如漆纱,是在纱罗上髹涂大漆而成的织物,古代常用于制作冠帽。但在乾隆花园中,漆纱被创造性地使用在了符望阁的落地罩上,形成类似于现今纱窗一样的效果。值得一提的是,符望阁的漆纱在金纱的表面又绘出了金、银双色的华丽纹样。这种做法是存世仅见的孤例,已经失传。
乾隆花园保护项目开始后,修复团队尝试复原漆纱工艺。通过科学检测与分析,发现符望阁漆纱的构造,应是在纱罗上髹漆之后,满贴金箔,再用纸、大漆、金粉、颜料堆绘出图案。材料一层层叠加,最后多达23层,算下来整体厚度却不超过1毫米。乾隆时期的手工艺之发达,可见一斑。
回望故宫在百年历史浪潮中的
坚守与新生
正是中华文化
与时代脉搏的共振回响
百年之间
风云激荡
斯文在兹
文渊不尽
(原文编辑张雪瑜扬帆证券,客户端编辑刘陆)
哈福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